亿嘉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公司在稳步推进存量业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增量业务的确定与落实,整体经营情况持续改善:一是行业布局更广泛,客户结构更趋多元化,业务结构更趋稳健;二是市场区域版图明显扩展,业务拓展走出国门,初步构建了覆盖东亚、欧洲、北美等区域的销售渠道,经营潜力大幅提升;三是重视技术创新,2023年公司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规模,获得了多项专利和荣誉,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内部运营管理更趋灵活成熟,公司深入践行“端到端”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与更新,通过组织变革、流程优化、员工培养等措施实现管理精进、提质增效。
1、持续深入机器人基础平台及技术研发,推动AI技术应用,巩固提升技术实力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布局在南京、深圳等地的技术力量,持续加强基础关键部件和机器人子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通过将前沿技术与产品开发相互协作、相互驱动,公司进一步深入开展机器人算法平台、机器人中央控制系统、定位与规划控制系统等基础关键部件和机器人子系统的研发,以及硬件平台的开发验证工作。公司持续深入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和拓展软硬件及算法等全方位的标准化技术平台,打造软算统一平台,为公司各行业产品提供统一的软件和算法架构,构建机电技术平台,聚焦成本,并为商业和消费业务提供不同的方案。在统一的软算和机电技术平台基础上,根据公司业务需求,已衍生出室外移动、室内清洁、室内巡检三大产品平台。通过技术和产品平台的互相促进,统一了设计基础,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能力。
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公司持续聚焦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023年重点推进其在电力、清洁、轨道交通行业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应用。目前已完成“AI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产品级部署,有效提升机器人检测精度、优化异常判别效率。报告期内,公司建立并发布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超融合技术的大模型YJH-LM。该模型可用于执行语音交互、图像识别、任务生成等任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机器人应用相结合。通过YJH-LM的应用,公司的机器人能够实现语音控制自主生成任务等多种自主工作功能,使机器人更加聪明、更加智能地执行任务,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及产品实力。
为满足公司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内部事业部管理体系,充分授权授责,激发电力、商用清洁、新能源充电、轨道交通等各个业务团队的创业热情和自我驱动力。同时,公司整合产品、研发、交付、职能等平台性资源,化整为零,为各业务单元和事业部提供专业标准的运作支持,以统一化的平台机制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产品市场,开展产品试点应用、客户开发、渠道建设、市场开拓等工作;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及用户体验,积极探索机器人产品及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多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拓展产品功能及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和公司竞争力,推动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
2023年度,公司新增合同订单金额约12.48亿。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手合同订单约8.32亿;另外,待履行框架合同订单约2.01亿。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于电站无人化、专业化管理、精细化监控、安全化操作、提能增效等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动电力市场机器人研发、应用及服务,针对巡检机器人、充电机器人等产品的基础硬件及算法能力,加大训练力度,优化部署能力,提升质量管控及生产效率;积极拓展国家电网、光伏储能、轨道交通、石油化工、钢铁炼化、煤炭勘采等多行业领域的机器人智能化合作及应用探索,促进行业升级与机器人应用拓展。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及地方在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在居民小区实行居民电价等政策的逐步落地,公司智慧共享充电业务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23年度,公司共享充电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共享充电产品的试点应用、演示和客户开发等举措,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产品功能与服务体验,加强渠道建设,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份额。从拓展区域看,目前,该产品已经从苏州成功拓展至无锡、南京、北京、银川、绍兴等地。从覆盖场景看,目前,产品已成功覆盖居民楼、酒店、综合办公楼等多个领域。另外,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获得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资质。这一重要资质的获得,为公司未来的业务拓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产品,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充电设施的代运营服务,实现更强的客户黏性并增强公司营收能力。
2023年3月,公司正式发布了麒麟J110室外商用清洁机器人、鲲鹏J40室内商用清洁机器人、鲲鹏J30室内商用清洁机器人系列,以及云管理平台“山海”,挺进智能清洁市场,为客户带来全新的智能清洁体验。2023年,公司全力拓展客户及渠道资源,在国内与海外市场并行布局,并成功搭建国内及海外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参加上海国际清洁技术与设备博览会(CCE)、INTERCLEANCHINA重庆国际清洁与维护展览会、ISSA北美清洁展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及论坛,公司商用清洁机器人产品的品牌及市场知名度得到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公司商用清洁机器人在日本、法国、瑞典、新加坡、美国、瑞士、斯洛文尼亚等海外市场已有产品交付,国内市场在南京、深圳、广州、重庆、东莞等地区的多个场景中落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产业及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替代或辅助人工进行列车运检,轨道交通运检的智能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江苏宁和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为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行和维修维护提供完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与配套服务,包括轨道交通运营和维护相关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化装备及相关智能化平台等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集成等。宁和智能聚焦于车辆运维、工务运维、供电运维等领域,立足城市轨道交通,并拓展高铁的场景应用。报告期内推出的车辆检测机器人现已在南京地铁、无锡地铁等地区投入使用。同时,宁和智能正在开展新一代车辆检测机器人的迭代开发工作,新一代产品将在性能、巡检效率、准确度以及与360动态图像检测系统的结合等方面有更大的提升。
公司始终围绕满足客户需求,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不断夯实质量根基、建立并持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交付运维及供应链系统等方面持续开展质量培训、质量专项提升活动,实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同时,公司通过一体化业务管理平台,采用项目和设备档案两条线索,整合各业务领域资源,记录和管理各业务领域运行数据和过程信息,实现对营销、研发、工程、生产的统一管理,提升公司流程优化和管理水平,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智能化服务,以电力行业特种机器人为发展核心,通过推进实施“机器人+行业”全面发展战略,成功覆盖商业清洁、新能源充电、轨道交通等新行业领域,帮助更多行业客户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精密化管理。
2021年12月,国家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2023年1月,国家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并具体列明了一批重点领域,如能源、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
2023年10月,国家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并且在部门协同、政策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方面做好支撑工作,这将有效提升我们机器人行业进一步向高智能化,高整体化的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现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基础,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同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得力助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都处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自2009年5月,国家电网坚强智能电网研究工作组编制《自主创新、国际领先坚强智能电网综合研究报告》首次提出智能电网概念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均将智能电网建设作为电网建设的重点内容,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电网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但离智能电网高可靠性、高自动化率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智能电网仍是电网建设持续投入的趋势和方向,人工智能将在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能源领域,要研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巡检、操作、维护、应急处置等机器人产品;推动企业突破高空、狭窄空间、强电磁场等复杂环境下的运动、感知、作业关键技术;推广机器人在风电场、光伏电站、水电站、核电站、油气管网、枢纽变电站、重要换流站、主干电网、重要输电通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场景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22年4月颁发《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提出电力企业应当加强线路带电作业、无人机巡检、设备状态监测等先进技术应用,优化输变电设备运维检修模式。
在2021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公司披露,“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推进电网转型升级,重点利用数字技术为电网赋能,着力提高配网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根据《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公司总体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以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三大方面:(1)加大配网建设;(2)提升电网“输、变、配”环节智能化水平;(3)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节奏。明确投资的主要方向包括电网的智能化与数字化、特高压建设及柔性输电技术、储能和配网智能化四部分,均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构成。
在上述政策及行业战略规划的背景下,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将成为智能化电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开始在电网应用,江苏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及智能运维示范基地,率先在全国开展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带动了巡检机器人在各省市地区的应用和推广。经过多年应用和市场培养,目前,巡检类机器人产品技术上已趋于成熟,客户对该类机器人已有充分的认知,且接受程度较高,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也已基本稳定,集中在公司在内的国内少数优质企业之间。
另外,公司在行业内率先从巡检智能化突破到带电作业智能化,开发并推出了作业类机器人产品,助力电网智能化从“智能感知”走向“智能作业”。目前,在操作机器人领域,公司在技术、业务发展等方面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高速发展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31.6%。随着国家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给配套充电设施的建设及管理等工作带来一定挑战。铺设私人充电桩所涉及的质量管控薄弱、安装与运维管理缺失、电网负荷过重、充电设施长期闲置、配网资源浪费等问题,成为行业的痛点和难点。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严格落实新建居住社区配件要求,新建居住社区要确保固定车位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创新居住社区充电服务商业模式,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等新模式。
2023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既有居住区加快推进固定车位充电基础设施应装尽装,优化布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在新建居住区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确保固定车位按规定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满足直接装表接电要求。鼓励充电运营企业等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统一提供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
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到:推动居民小区内的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居民电价,推动对执行工商业电价的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另外,国内不同的省市地区,也都颁布了具体规定以推动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并规范充电设施建设,如苏州市于2022年2月颁发的《苏州市居民住宅小区电动汽车自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中规定,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100%具备充电设施安装接入条件,应按不低于车位总数的30%配建充电桩;南京市于2023年1月1日施行《南京市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要求新建居民区规划配建停车位应100%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并按不低于规划配建停车位的20%配建充电设施,且应具备有序充电功能;2023年4月7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居民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对居民小区公建桩的用电价格执行居民用电平均电价水平;2023年5月25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投建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2023年9月,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对居民住宅小区内设置的向电网企业直接报装的充换电设施(含公共充换电设施)用电和居民家庭住宅、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中设置的向电网企业直接报装的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电价中的合表用户电价,并执行分时电价;2023年12月,关于印发《南通市居住社区智能有序充电设施统建统服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提到:积极探索新建居住社区按要求配建预留的充电设施“统建统服”,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应装尽装“全覆盖”,打造安全高效、便民惠民的居住区充电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充电需求。
公司推出的智慧共享充电系统,是行业内创新型的解决方案,通过机器人调度系统控制共享充电桩在导轨上移动,将“搬运”机构和“充电”机构分离开,解放原先强制绑定的充电桩与车位,实现停车场车位充电服务共享全覆盖,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大幅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对于电网而言,该系统能够大幅度降低线缆等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通过和供给侧互动,能够更合理利用谷时电力,实现削峰填谷,提升效率;对于开发商而言,使用该系统不仅可满足政策的管理要求,同时能有效降低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对于用户而言,无需再自行购买、申报安装、维护充电桩设施,节省时间、资金、精力和管理维护成本;另外,在充电基础设施及物业管理方面,该系统可以支持“统建统服”,即统一提供建设、运营、维护等服务,降低小区安全风险,提升管理品质。
随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必将带来大量住宅、商业、办公、公共交通、文体场所等空间领域对环境清洁及维护服务的需求。同时,伴随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升,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渐提高。
传统人力保洁模式中存在的劳动力短缺、人员老龄化、人员管理难、清洁质量和效率管控难、人力成本不断提升等问题,已使其无法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和管理要求,高效智能、专业化、精细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成为行业的共同选择。
从全球市场看,根据FortuneBusiness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19.7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506.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2.88%。根据《2023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研究报告》,2022年我国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46.2亿元,同比增加53.97%,相较于2019年的26.4亿元,实现了9.3倍的大幅增长。随着商用清洁机器人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商用清洁机器人的行业现状及趋势主要体现为:(1)随着市场规模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随着行业入局者逐渐增多,商用清洁机器人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并会持续推高行业的竞争门槛,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渠道拓展、服务支持等方面占据优势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2)产品功能日益丰富和智能化。近年来,在人工智能、自主导航、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产品功能将持续丰富,稳定性及适用性不断优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场景的特殊需求。(3)服务模式将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之外,商用清洁机器人还可以采用租赁、共享、托管等模式,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和使用成本,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使用体验。
就全球市场而言,商用清洁机器人目前处于快速应用推广阶段,整体渗透率并不高,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商用清洁机器人具备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在交通强国建设进程中,智慧轨道交通将成为主要战场之一,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到2035年,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全行业运营安全和设备保障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主要的城市交通方式,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是乘客安心出行的必要条件。城轨车辆的使用年限一般为30年,在此期间,为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营,需要对车辆进行合理、科学的检查和维护,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重要系统。
新一轮以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和产业运行方式变革在不断推进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交通运输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和国际化发展。轨交行业投资不断增加以及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为智能机器人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机遇。
根据交通运输部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年全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公里。
随着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持续扩大,设备设施的数量日益增长,日常运维检修工作量倍增,轨道交通运营维护面临检修人员及场地配置紧缺、检修任务重、检修劳动强度大、作业周期长等问题。轨道交通目前常规的运检方式中,人工方式所面临的效率较低、漏检、工作环境恶劣、人员老龄化和人力短缺等问题突出。另外,随着运营压力增大,天窗期时间压缩,轨道交通设施运检困难等情况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产业及技术的不断成熟,轨交行业内采用机器人对轨道和隧道进行检测的方法开始兴起,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人替代或辅助人工进行运检,轨道交通运检的智能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智能化服务,充分融合移动、感知、操作、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面向电力、商业清洁、新能源充电、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提供多样化的机器人产品、智能设备、智能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主要分为操作类机器人、巡检类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智能化系统及解决方案、消防类机器人,具体如下:
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应用于10kV高压线,通过双臂协同操作,搭载自主控制算法,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全自主,可在不停电状态下实施支线线路的引线搭接任务,代替人工完成高压线的剥线、穿线、搭线、紧固线夹等复杂带电作业工作,解决高空、高压、强电磁辐射、危险机械性伤害、高空作业坠落、触电、电灼伤亡等高危险性的带电作业问题。
新一代室外带电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操控终端、智能作业系统以及智能工具组成,其作业场景、作业功能、手臂负载能力、末端感知精度等均较上一代做了大量的升级,进一步突破了带电作业的环境限制。新一代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的业务类型由单回路搭接、断线业务扩展到更多复杂作业场景,可开展双回线路搭接、旁路作业、更换绝缘子、安装过电压保护器等作业任务。同时,产品具有人斗快换、主从遥操、多末端智能工具可换、创新扁平化机身设计等特点。
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能够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的效率和精度,减少停电事故及次数,提升供电可靠性。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产品目前由公司参股子公司国网瑞嘉(天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进行经营。
智能操作机器人集操作、巡检于一体,具备全自动作业能力,用以执行标准化操作、应急操作及巡检任务,能够在复杂高危场景下稳定作业,适用于电力、发电、轨道交通、石油石化、煤矿钢铁等全行业全场景无人值守的工作环境,满足无人运维及巡检需求。
以电力系统开关室/开关站场景为例,该产品可执行室内开关柜的操作、巡检一体化作业,平台远程下发指令后,机器人即可就地完成紧急分闸、保护装置操作、倒闸等操作任务,实现设备状态切换。有效缓解电力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人员操作风险,提升电力操作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性。
室外巡检机器人E100主要应用于变电站所、冶炼电厂、工业园区等场景,执行全天候自动巡检任务,通过多元感知融合、定位导航、智能路径规划、算法视觉识别等技术实现设备缺陷检测、表计数据识别、环境监测、自主绕避障、语音对讲等功能,全面替代人工实现远程巡检,提升智能化运维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对该产品进行了升级,包括软件层面的定位导航和识别算法等,以及硬件层面的激光雷达及红外设备等,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及准确性。
E300产品系公司于2018年推出的小型化室外巡检机器人产品,采用了3D定位与构图技术以及更灵活的云台技术,激光数据传输性能大幅度提升,产品体积、重量大幅缩减,有效延长了机器人续航时间,提升了运维效率。
室内巡检机器人A200主要应用于电力配电站、电网配电房、开关室、电厂配电室等场景,可执行全天候自动巡检任务。通过搭载的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和局放传感器等模组,应用多元感知融合技术、磁钢片定位导航、视觉识别、特高频检测等,实现表计数据识别、设备缺陷监测、环境监测、人员识别、语音对讲等功能,及时发现生产运行风险,全面替代人工实现远程巡检,提升智能化运维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对该产品进行软硬件版本升级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稳定性与精确性。
室内巡检机器人产品SA200,机身更加小巧、轻便。其模块化的设计能实现客户对于产品功能的可定制化选择,降低了现场运维难度,提升了机器人运行的稳定性。同时产品配置了人脸识别及温湿度检测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站所安全管制水平和立体式温湿度检测能力。
室内轮式巡检机器人产品SI100,相较于前述两款挂轨式巡检机器人,拥有轮式底盘结构,无需在站所内进行轨道施工,实现实时自适应地图构建并自主行走,具备图像识别、局放检测、红外测温、噪声检测和SF6气体检测等核心功能,并可自主采集数据、避障、充电等,全面替代人工实现远程巡检。
立体巡视系统,集成机器人、无人机、巡视主机、智能分析主机、高清视频摄像机、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声纹等智能设备。端)、输电、配电、钢铁厂、光伏电站等
维人员工作量,保障现场作业安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及全方位的巡检工作。该产品于2023年度通过国家电网CEPRI检测,可接入电网重点使用场景应用。
无人机自主飞行巡检系统包括智能机场、无人机等设备,可对输电、变电、配电线路运行状态开展多维度智能分析和预警。该系统具备自动飞行巡视、自动返航充电等功能,可实现全天候自动化巡检,进一步提高巡检效率和运维质量。
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石化、燃气、钢铁等行业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复杂危险环境,该产品达到II类防爆最高等级要求,满足IP66防护等级,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通过机器人全自主巡检,识别设备缺陷故障、环境安全隐患、违规行为等问题,及时发现生产运行风险,降低人员工作强度和危险系数,提升智能化运维管理水平。
车辆检测机器人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利用高清光学成像技术、图像识别技术、AI深度学习算法技术、自主导航技术、多自由度柔性协作机械臂控制技术、声纹识别等技术,有效识别车体设备出现的松动、丢失、异物、破损、状态异常等故障缺陷,代替人工完成巡检任务,有效解决传统人工巡检任务重、检测难、漏检多、数据管理不全面等问题,实现列车检修的降本、提质、增效,及时、全面地消除列车运行存在的安全隐患。该产品现已在南京地铁、无锡地铁等地铁公司投入使用。
目前公司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宁和智能”正在开展新一代车辆检测机器人的迭代开发工作,新一代产品将在性能、巡检效率、准确度以及与360动态图像检测系统的结合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公司商用清洁机器人主要分为室内鲲鹏、室外麒麟两大系列,面向国内和海外商超、写字楼、交通枢纽、园区、公园景区等商业客户,充分融合机器人、AI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清洁,增强清洁品质、提升清洁效率,建立数据化、智能化的管理运营模式,有效解决人工清洁面临的劳动力短缺、人员老龄化、人员管理难、清洁质量和效率管控难、人力成本不断提升等痛点和问题。
J30清洁机器人,主要用于解决通道狭小、清洁面积小的办公室、物业公寓、零售商超等场景,可以搭配商品陈列用于商品促销展示。
J40清洁机器人,主要用于室内写字楼、商场、轨道交通等地面清洁需求。产品集多种清洁功能于一体,具备自动规划清扫路径、AI垃圾主动清扫、自动充电等功能,可灵活适应各类环境。
J110室外清洁机器人,主要用于户外半开放场景,如园区、小区、公园等路面清洁。产品集自动定位导航、自动规划、自动垃圾识别、自动垃圾打包等功能于一体,灵活小巧,可适应室外各种地形地面。
针对新能源充电市场,公司创新性推出了智慧共享充电系统。自2022年6月该系统首次在江苏省苏州市成功试点应用后,目前,该产品已经成功拓展至无锡、南京、北京、银川、绍兴等地。智慧共享充电系统包含智能机器人、共享充电桩、电控接插件、运行轨道以及运营管理平台等部分,利用机器人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调度算法,通过机器人将空闲充电桩搬运到指定车位供车主充电。
该系统具备以下主要优势:突破传统“一位一桩”的模式,通过机器人实现充电桩和车位的分离,从“车找桩”变为“桩找车”,为用户提供充电便利性;通过共享充电基础设施的方式,降低整体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成本,实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通过整体的有序充电规划,避免无序同时充电对配网带来的冲击,降低配网增容的压力。
设备健康度管理系统可以为电气设备提供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故障早期预警,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设备健康度管理系统基于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结合最新的声纹采集与噪声滤除技术,实现利用声纹对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实时定性评估。同时,利用声纹数据频谱与特征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实现局部放电、重过载、高压过励磁、机械松动等类型故障的预诊断。最后,将声纹监测数据与其他监测数据相结合,构成故障从“萌芽—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全阶段监测与预警体系,提升“早发现、早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水平。该系统已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实验室的第三方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经受户外的恶劣天气以及站内的复杂电磁环境,对于各频段信号都有良好的采集效果,可以精确获取目标设备的声音特征。
公司智能电网巡视系统遵循国家电网关于变电站智能巡视建设与应用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助力国家电网智慧化、无人化智能运维。智能电网巡视系统整合各类环境感知系统、摄像头、机器人、无人机、声纹检测设备等智能终端,软件集成多类设备控制、环境三维建模展示、设备检测结果智能算法识别等功能及算法,可实现站内数据采集、实时监控、自动巡视、智能分析、智能联动、远程操作等功能,减轻运维人员巡检工作强度,提高设备智能化管理程度与人员作业安全管理水平。
公司智能电网巡视系统现已通过国家电网远程智能巡视系统检测,对于各类数据异常可精准分析与判断,具备较高可靠性及场景适应性,能够解决设备集中管理,区域智能运维诉求。该系统配合自主巡视任务制定,可实现站内设备、人员、环境的全方位、高效率联合巡检。
公司消防类机器人产品主要包括高喷智能灭火机器人、自主导航消防机器人、储能站消防机器人等,主要面向消防应急救援领域,客户群体除应急管理部门外,还包括重视消防安全隐患的电网系统客户,以及电厂、大型化工类企业等,可应用于变电站、特高压站、储能站、城市综合体、石油石化等场景。
自推出消防类机器人以来,公司消防类机器人已从传统的遥控操作模式发展到半自主/全自主控制模式,可代替或辅助消防救援人员开展火灾处置工作,保障消防员的安全,提升抢险救灾的能力。
公司高喷灭火机器人采用全自主+远程遥控方式,通过多种传感器完成对火灾环境监测、定位及自动导航等功能,可以第一时间自动响应火情报警,并且通过搭载的水、泡沫、干粉等灭火介质进行火情压制及灭火,有效开展早期火灾处置。
公司对消防机器人产品持续进行功能及可靠性的升级优化。2022年,针对高喷消防机器人新开发了超声波避障功能、灭火间隔双确认功能,并优化了无线充电模块,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安全保障及使用体验;对消防灭火机器人优化了水枪功能,提高了灭火及降温表现。报告期内,公司亦紧跟客户需求,积极探索,持续开发消防机器人的更多应用场景。
公司供应链中心负责公司生产经营所涉及的物资与服务等相关的采购工作。研发阶段,供应链中心参与物料选型、DFM评审、工艺优化、组织商务谈判、技术交流、推进模块化设计等工作,保障后续转量产的可制造性、可供应性与成本优化需求。量产阶段,为了保障量产交付效率,公司会根据对订单需求变化的判断,结合采购周期、市场波动情况,通过定制化采购、委外加工、通用标准件采购相结合的模式,对关键物料及常规物料采用滚动策略备料,控制合理的库存水平,并采取集中采购、按需分批交货的模式,以灵活有效地保证顺利生产、保障货期,并维持产销平衡。报告期内,针对大批量产品交付,在前述采购模式基础上,新增供应链集成模式,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
公司供应链中心根据销售订单及研发、生产部门的需求制定采购计划,按照采购管理程序进行审批确认后实施采购。公司制定了完整的供应商开发及采购管理办法。在日常供应商管理中,对供应商的选择和导入实行评审小组制,由供应链中心协同公司研发中心、品控部等多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考察评审;从质量、交付、成本、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考核,并跟进绩效改善结果,对重点供应商进行QPA审核辅导、定期召开QBR会议、组织年审等。
报告期内,公司供应链中心亦紧跟公司发展规划,提前开发储备供应商资源,及时盘点优化供应商资源池,同时与重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推进供应链生态圈的打造。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保障交付安全与及时性,推进采购成本优化,构建供应质量防线,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公司主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业务规模及市场需求情况,公司也会进行策略备货,以缩短交货时间。报告期内,公司制造部门持续开展工艺优化创新工作以及管理优化创新工作,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结合公司供应商资源优化、研发技术升级等措施,促进提质增效降本,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体验,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产品零部件主要通过外购或外协加工方式取得,因此制造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组装、测试等工作。制造中心根据公司订单需求、销售计划、产品库存等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并负责产品的组装及测试。制造采取柔性生产模式,实现生产计划可结合订单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等进行快速调整,随需应变,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电力业务主要客户包括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等,公司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得项目订单。公司商务运营中心负责招投标信息的收集、市场拓展、项目投标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共享充电业务聚焦于设备销售与建设服务两大核心领域,主要客户包括电动车公司、房地产开发商、电网及下属企业等。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直销等方式获得项目订单。公司共享充电事业部负责市场拓展、合同签订等工作。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资质,在充电产品销售后,可根据客户需要为房地产商、物业方或经销商等合作伙伴提供代运营服务。
商用清洁机器人业务面向国内和海外商业客户,应用于室内、室外的商用清洁场景,比如商超、写字楼、交通枢纽、园区物业、公园景区等。该产品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大客户直销、渠道销售和租赁业务模式。公司智能清洁事业部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市场拓展、合同签订等工作。
轨道交通行业业务由公司与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宁和智能负责,由其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客户,并提供轨交类、电力类、共享充电、商用清洁类等各类机器人产品和智能化服务,通过公开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直销等方式获取订单。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并长期致力于智能机器人及其核心AI技术、软硬件标准化平台以及机器人各类功能部件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在视觉技术、自主导航技术、环境感知技术、AI算法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等方面,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厚的技术储备,并形成了成熟的核心技术体系和研发管理体系。通过自主搭建各类机器人产品技术研发平台,公司具备了整合技术资源、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通过技术和产品平台的互相促进,统一了设计基础,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和产品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入开展定位与规划控制系统、机器人中央控制系统、三维导航等基础系统平台的研发工作,并积极探索AI数据平台、多模态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2023年公司建立并发布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超融合技术的大模型YJH-LM,并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机器人应用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在人机交互、任务生成、任务执行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更好的用户体验。除了在探索云端人工智能技术外,公司也在标准化建设、通用化建设上面不断推进,持续发力边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巩固和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能力。
基于多年产品、技术和行业应用经验的积累,公司在智能化领域,尤其是特种机器人领域,建立了体系化的技术标准和人才结构。这为公司在特种机器人行业细分领域的拓展以及深入进军轨交、新能源充电、商用清洁等新兴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技术方面,公司积累了大量与机器人相关的核心技术,包括传感器采集信息融合、机器人定位导航、规划与控制、图像与声纹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处理、机器人智能化操作等。这些技术储备使得公司能够快速整合技术资源,开发出满足不同行业和功能应用需求的新功能和新产品。在市场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可研认证等市场体系,并积极储备各个行业的新产品项目。在企业产品开发与项目实施流程方面,公司推行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和软件平台化,同时将业务流程与行业供应链和规范相结合,以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特点,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和有效性。这些举措使得公司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授权专利281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软件著作权143项,另有数十项非专利核心技术,公司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体系。
为了增强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公司持续引进业界高端核心技术人才和研发管理人才。通过引进这些人才,公司得以汇聚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技术团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公司依托人才优势,打造了“以人为本”的研发管理平台,通过培训、学习和项目经验的积累,不断提升核心技术骨干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夯实公司的核心人才资源。
为保持行业领先性,公司一直持续进行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开发,以丰富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性能为目标。
(1)在产品策略方面:公司采用以单品特性为卖点、以解决方案为优势的市场策略。不仅注重产品本身的市场需求和性能规划,同时更加注重产品与客户实际业务的契合度。公司已打破行业局限,将操作、巡检等功能复制衍生到电力、消防、石化、钢铁、轨道交通、清洁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跨领域、多元化的战略布局。
(2)在产品种类方面:基于多年来对机器人技术的积累和沉淀,公司产品已经涵盖了多个行业的不同应用场景,品类结构全面丰富且产品性能优秀。
公司的智能操作机器人、室外带电作业机器人产品,标志着公司机器人技术实现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战略性突破,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操作类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地位。
公司的巡检类产品涵盖了室外、室内等多种应用环境,并可根据客户需求自由选择空中巡检、地面巡检,或“空+地”全方位立体巡检方案。此外,车辆检测机器人、防爆巡检机器人亦进一步丰富了巡检类产品品类,拓宽了应用场景,推动了在轨交、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业务发展。
公司的智慧共享充电系统,通过交流电方式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该系统的应用场景主要为居民小区、办公楼宇、商业综合体、企事业单位等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日常充电和长时间停留的场所,能够实现“有序、错峰充电”,降低增容的成本和压力,并通过和供给侧互动,能够更合理利用谷时电力,实现削峰填谷;同时,支持充电基础设施的“统建统服”。
公司的商用清洁类产品依托公司移动机器人技术平台,采用了定位建图、规划控制、感知、AI等技术,可实现自动规划清扫路径、AI垃圾主动清扫、自动充电及加/排水等功能,覆盖室内、室外多种场景,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服务类机器人赛道。
公司的消防类机器人系列产品可应用于多种场景,具备环境监测、火源识别、自主灭火等功能,能有效处置前期火情,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
(3)在产品性能方面:公司持续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优化,不断升级和完善设计和技术方案,提升产品的性能。公司各类产品已多次迭代升级,在整体稳定性、功能优越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不断突破,综合能力已达到行业内较为领先的水平。
公司现有管理团队、技术团队、服务团队具备行业多年从业经验和项目经验,熟悉行业设备标准化体系、用户实施流程及规范,以及行业技术、运维管理需求。据此,公司制定了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战略目标,确定公司发展定位和实施计划。同时,公司制定了产品标准化体系、工程实施规范以及运维服务工程的流程和安全规范等,规范产品生产与交付,确保工程安全施工、运维服务安全有效。通过多年的市场开拓和挖掘,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信誉和品牌效应。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挖掘客户痛点、竭力提升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通过业务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每一个项目。公司通过不断积累行业应用经验,以及在产品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断提升,与众多客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强的客户粘度,对公司在电网领域内推动更深、更广的业务,以及在电网外推广其他业务均有积极作用。
经过公司多年不懈开拓与实践,公司销售及服务范围已从江浙沪拓展至全国范围内各省份,报告期内公司以商用清洁机器人产品业务为契机布局国外市场,大力拓展海外客户及渠道资源,并逐步搭建海外服务体系。依托稳定的客户资源优势,公司不断加强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配备了营销、工程、产品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高效团队,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实现了客户服务的快速化、专业化。此外,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营销人才,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客户经理负责制,并与技术工程师联动配合,全面持续跟踪客户需求、响应客户反馈、闭环客户建议。完善的营销网络、优秀的营销人才、先进的服务理念,保证了客户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服务优势。
公司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建立了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涵盖研发、生产、检验、售后等各个阶段,公司推行一次性把事情做对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确保在开发设计、承接订单、原材料采购、工艺设计、产品生产、质量检验、装箱交货、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均得到严格的质量管控。此外,公司持续加强测试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测试能力,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公司已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企业标准。产品管理主要有市场战略分析、产品规划布局及商机发掘、项目管理等各个职能,实现从市场洞察到产品交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研发部门负责制定产品技术标准;制造部门负责制定产品装测工艺标准;交维部门负责施工技术与验收标准。公司还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的建设,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公司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福利政策,全面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通道,结合股权激励、考核激励、亿嘉和书苑培养体系等措施,不断吸引广大优秀人才,培养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和素质,激发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性,增强人员凝聚力,提升团队活力和动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本科及本科以上人员占比达75%。高素质的人员团队,奠定了公司的竞争力基础,保证了公司高速平稳发展。公司员工的学历结构如下: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827.84万元,同比增加11.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5.6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791.55万元;实现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315.5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248.81万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385,123.46万元,同比增加3.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38,091.61万元,同比减少1.26%。
公司以“成为世界一流机器人公司”为企业愿景,秉承“诚信、创新、专注、极致”的核心价值观,以“应用智能科技,改善人类生活”为企业使命,坚持研发创新、产品创新,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研发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强底层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开发,巩固并不断提升公司优势地位。公司将持续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全面发展战略,优化电力、清洁、轨交、新能源充电等领域的核心产品,不断完善产品布局,为公司开拓新的增长曲线,为更多行业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智能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重点关注并积极推进AI和大模型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技术研发,推动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应用并创造实际价值。
二是在健全国内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略的同时,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积极开拓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提高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与海外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并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效能,合理管控成本、费用,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进行了室内外商用清洁系列机器人、智慧共享充电系统、车辆检测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升级。同时,公司还在AI平台、大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进展。
2024年,公司将继续在AI和大模型方向继续深耕,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硬件设备,提升大模型应用精度和效率。依托行业领先站位,不断扩大在电力等行业的数据积累优势,提升缺陷类别识别护城河;深化AI技术落地,聚焦行业应用,把大模型技术切实落到产品中去;突破大模型技术对数据、算力的强需求“瓶颈”,打造纯工业化、工程化、产品化的大模型技术产品。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技术竞争优势,公司将继续加大对行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公司将持续推动3D-SLAM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升级改造,并利用AI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模型优化,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同时,公司还将重构现有软件架构,打造具备长期商业应用潜力的软件平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研发人才管理方面,公司将继续创新运营方式,高效组织业务和职能资源。公司将持续吸纳行业人才,并鼓励创新和技术突破。通过先进技术引入和落地、多元化激励等方式,公司将加大人才保留力度,确保研发核心关键骨干的稳定,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2024年,公司将布局战略洞察网络,更快地掌握行业趋势、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行业及市场开发策略,促进各领域业务的稳定快速成长。
一是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通过共享资源、分担风险,实现互利共赢。
二是拓展跨界合作:除了与同行业伙伴合作外,公司还将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机会,与不同行业领域优质企业合作,推动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是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战略性产品走出国门,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和市场的对接,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公司致力于通过系统性管理优化,以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与产品质量的稳固。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司明确提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员工满意度、完善运营体系及质量管理体系等核心目标,旨在为公司创造长期稳定的增长与价值。2024年,公司重点管理动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优化运营体系:精简运营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关键项目与部门获得充足支持;二是优化质量管理体系:适配产品体系多样性的拓展,制定统一且严格的质量标准与检验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三是优化组织结构与流程:持续推动组织结构改革,推动绩效运营体系适配业务,提升执行效率。
管理优化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公司将定期对优化策略的实施成果进行监控与评估,通过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检查运营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等方式,确保公司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及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与改进。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公司将围绕业务战略发展需要,加大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引进和储备,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高端软硬件设计研发人才、项目管理人才、产品管理人才、销售人才、集成检测人才等,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和员工需求定制企业培训计划,大力倡导和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健全学习激励体系等目标,为公司培养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凝聚发展动力,强调以奋斗者为本的经营理念,强化目标管理,实现经营结果与绩效管理的闭环;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营造团结、协作、创新、务实的文化氛围,将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转化为公司快速发展内生动力。
电力业务领域:公司在电网领域的业务发展,受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电网公司经营战略及需求等方面影响较大。如果未来国家宏观政策、行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等发生不利变化,则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公司将积极跟进国家政策,关注电网规划及发展动态,及时开展战略研究及产品、业务规划,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同时积极拓展更多业务领域及产品应用市场,减少政策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共享充电业务领域:国家层面明确的充电设施政策与各省市、区县在政策落地上存在模糊性,公司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来应对。针对政策环境优越的城市,需充分发挥优势,迅速推广项目;针对政策环境相对复杂的地区,需采取更为细致和创新的方式来引导政策,推动项目试点并逐步实现大面积推广。公司将通过参与政策制定和修订过程,确保公司的充电设施项目能够符合地方政策要求,为项目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持;优先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潜力的区域进行项目试点,通过试点项目的成功运作,展示充电设施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势,为未来的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和案例。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机器人应用市场的规模及市场需求也不断提升,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除现有的竞争对手外,其他新兴机器人厂商数量将快速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技术、市场、品牌、人才等优势,取得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地位,但未来公司如果不能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功能丰富、市场拓展、成本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持续突破,强化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可能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公司将坚持产品、技术领先的竞争策略,深入挖掘并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加强与客户的深度合作,强化产品创新,同时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先进、品质精良的品牌竞争力,巩固并不断提升公司优势地位。
2023年公司已正式进军国际市场,未来随着海外业务地域的扩大,不同国家在法律环境、经济政策、市场形势以及文化、语言、商业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公司海外业务管理、整合和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面临国际贸易壁垒,AI及机器人产品涉及的数据传输、数据安全等风险。公司将正确认知并调研分析海外市场环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分散汇率波动风险,并不断提升自身产品、技术、服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发展,产品线及业务领域不断扩张,公司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更趋复杂,对公司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根据经营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模式、管理体系,并搭建有效的管理制度、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可能影响公司持续稳定发展。公司将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及时并稳步推进组织调整、体系优化、流程精简等变革工作,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效率,以有效解决快速发展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
公司为实现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不断进行产品及技术创新,并在商用清洁、新能源充电、轨道交通等新的市场领域推出机器人产品及智能化解决方案。然而,这种多元化业务拓展也带来了一些经营风险。公司在新产品开发和新业务领域探索中可能面临技术方向偏差、市场判断有误、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同时,新产品研发未达预期、应用效果不佳、客户及市场拓展未达预期等风险也存在,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为此,公司将多措并举,通过深入调研市场和产品多层次论证、合理调配资源、持续提升技术研发团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等措施,努力降低多元化业务拓展带来的经营风险,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技术的研发、产品的迭代和功能的丰富。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公司不断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更新迭代,丰富产品功能,并积极延伸产品应用领域。然而,未来如果公司未能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或受到研发能力、研发条件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按计划开发新产品。此外,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在性能、质量或成本费用方面可能不具有竞争优势,或无法及时对公司核心技术及产品进行升级优化,从而无法满足客户要求,面临竞争力下降的风险。为降低这些风险,公司将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成熟研发体系和具备强大研发创新能力的团队优势。公司将保持研发投入水平,积极搭建基础技术平台,持续完善AI和大模型在内的前沿技术,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以保障公司持续创新能力。此外,公司还将密切关注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和策略,确保公司能够按时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同时,公司将加强对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优化,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公司机器人和相关软件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已通过申请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形式进行保护。此外,公司还通过签订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等形式对产品技术进行保护。然而,由于部分专利尚未获得核准,其他非专利技术也不受专利法的保护,存在泄密和盗用的风险。公司也不能排除员工违反职业操守泄密或核心技术被盗用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公司将持续开展内部保密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手段、权限管理和隔离机制等多重手段,确保信息安全,降低失密风险。
另外,公司已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然而,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导致市场对这些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引进符合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或发生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将直接影响公司的长期经营和发展。为此,公司将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战略。公司将持续推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激励等各项措施的优化升级,确保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公司大量业务是以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招投标过程会受到各类不可控因素影响,包括市场情况、招投标条件、标书规定的竞标者资质及其他竞标者的竞标条件等,因此公司通过招投标所获得合同的数量、金额和毛利率水平等方面都会有所波动,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公司将加强在产品性能与功能、成本、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设定合理投标方案,降低投标风险。
近年来,公司应收账款金额随着业务发展不断提高。虽然公司应收款项客户主要为电网各级电力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上述企业资信良好,应收款项质量较高,但如若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客户延迟或拒绝支付货款,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而发生坏账损失,将会对公司的带来一定的压力。公司将持续监控应收账款回款情况,加强客户沟通及催收力度,并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考核,以实现应收账款及时回收。k8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