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前夕三峡博物馆为你打开古代文人的“文具袋”→
2024-10-15 15:30:0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国文人一向推崇读书,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在青灯黄卷之间,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他们沉浸于书海,与书为友,以学为乐,探寻天地之道。在他们的推崇下,读书之风盛行,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
4月19日,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古人的书房”为主题,精选馆藏玉石器文房用品进行品鉴,为大家打开了古代文人的“文具袋”,欣赏他们当年的精品“文具”。
说起古人的文房四宝,大家都能脱口而出——笔、墨、纸、砚。可你知道古人还专门为各式各样的墨,设计了专属的“收纳架”吗?它被称为墨床,出现在“文具袋”里的时间,已无从可考。
三峡博物馆从“文具袋”里掏出的第一件“文具”,就是一件馆藏的清代青玉镂雕“卍”字墨床。它长8.1厘米、宽6.2厘米、厚0.9厘米,木质底座,其内墨床的玉质为青色,呈长方形,墨床边框为双层,分六格,每格中都镂雕有一个万字纹,给人以旋转的动态感觉,雕工精细,十分雅致。
墨锭在被研磨后,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所以古人专门制作了墨床用来放置墨锭。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会太大,造型多为案架形、座托形、书卷形、博古架形,或曲折,或简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清代时玉墨床非常流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形状扁薄,其下有木座,墨床上大多有平雕花纹;另一类则形状立体,造型富于变化,古朴而精雅。
既然墨锭都有自己专用的“收纳架”,那么用于研墨的清水,又怎能少了自己的专属盛器呢?它就是第二件被掏出“文具袋”的“文具”——砚滴。
这次被挑出来展示的,是三峡博物馆馆藏的明代青玉麒麟砚滴,它采用圆雕技法雕琢而成,其上雕刻的麒麟呈半匍匐状,背部中央有一圆孔,可盛水。
砚滴多以辟邪、麒麟、鹿、天禄等珍禽瑞兽作为模本制作,造型古朴雄厚,做工精美,选用此类造型,使用者多将其作为一种驱邪避害的神物,代表祥瑞吉祥,其观赏性远远高于实用性,造型生动,纹饰细腻典雅,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尽管砚滴的外形多种多样,但有三点结构是共同的:一是腹内中空,可以盛水;二是在较高的位置上有一细孔,倾倒时,可以滴出水来;三是背上有一个圆孔和腹相通,圆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状器,可以注入水,用水时,用一个手指按住,把砚滴移到砚台上时,不会有水洒出,只要略松开手指,便有水滴到砚台上。
这把镇纸长26.7厘米,玉质青色,器呈长条形,其上浮雕着一只蟠螭,呈匍匐向前的姿态。
镇纸在中国被当成“文具”至少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一开始可不是专门为古代文人设计的“文具”,最初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在玩赏的同时,人们也会信手用它们来压纸或是压书,久而久之,它们便发展成为了文房中最常见的用具——镇纸。
古代镇纸大多采用兔、马、羊、鹿、蟾蜍等动物的立体造型,面积较小且分量较重,材质多为玉、陶瓷、铜以及水晶等。
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极大地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镇纸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变化,材料除了继续使用铜、玉之外,还增加了石材、紫檀木、乌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