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进教育知乎走出社区
2024-10-12 06:24:39
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2011年5月,已经对外宣布病休的乔布斯也许是最后一次会面比尔·盖茨,两人面对教育又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计算机对于学校和教育产生的影响,远低于预期。比尔·盖茨对乔布斯说,“要改变这一点,计算机和移动设备必须致力于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课程,并提供有启发性的反馈”。
和众多硅谷精英一样,盖茨本人对教育颇为上心,通过基金会给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慷慨解囊150万美元。后来谷歌发起竞赛,征集5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组织,可汗学院脱颖而出,拿下200万美元的资助。
萨尔曼·可汗一直相信互联网的力量,可以让教育这件事打破时空的藩篱,就像他在网站主页上写的那句话:You can learn anything,for free,for everyone,forever.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让教育完成了大规模的线上化,那么AI以及大模型等落地应用的出现,则拉近了比尔·盖茨愿望与现实的距离:线上教育由此得以兼具个性化与启发性,进而拥有了“因材施教”的可行性。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谈教育的互联网公司同样多如牛毛,但把教育当作一个事业对待,并尝试通过AI重塑行业的,是个既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的名字:知乎。
1月11日的知乎教育大会,创始人周源回忆公司草创年代的峥嵘岁月,“知乎的创业之路是从社区出发的。知乎的初心是「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知乎能帮助每个人去展现自己亮闪闪的一面」。”
知乎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内容社区,特点却极为鲜明。知乎成立之初,广大用户自发给知乎取了个Slogan叫“认真你就赢了”,对应彼时的网络流行语“认真你就输了”。尽管知乎的用户规模此后迅速膨胀,内容调性也逐渐多元,但不可否认,“专业”始终是知乎的底色。
科技媒体人“望月的博客”对知乎有一个高度抽象却准确的概括:“知乎是基于‘认知盈余’建立起来的知识社区”。
这些“认知盈余”组合起来,勾勒了知乎的许多与众不同,我们能从无数细节中体会到这一点:
·被称为“数据帝”的知乎答主「chenqin」几年前在问题《为什么网上很多人说普通一本和二本没区别,那我为什么要努力考一本?》下面,用数据量化方法,推导出了一本学校和二本学校对人生带来的变化。这个回答迄今获得了超过1.5万赞同,这类答主与问答很可能只会出现在知乎。
·知乎带火了两个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的互联网口头禅,一个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另一个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从引力波、黑洞照片到室温超导,在一个又一个没办法“一图读懂”的严肃议题下,广大知乎答主一次又一次让知乎在吃瓜前线笑到了最后。
一是小心谨慎的维护“专业”这个平台的立身之本。2021年,面对海量抖机灵回答,知乎借由分发机制的调整,重新校准了专业导向的准绳。即使是偏主观的经典问答,例如“XX是怎样一种体验”“如何评价XX”,知乎也会优先推荐专业人士的分享。
二是基于专业性的原则,通过平台本身的技术能力,将用户的需求归集继而产品化。这也是为什么知乎在2019年开始探索职业教育,尝试将专业门槛高但又相对分散的知识,从社区问答内容的形式变成系统性的产品。
时至今日,知乎已经搭建起了从考研、CFA、CPA到产品运营、影视后期制作实战等一系列课程。2023年3季度,知乎全年职业教育营收达3.97亿元,超过了2022年全年2.48亿元。对知乎来说,他们在广告和付费之外,趟出了一条全新的商业化路径。
今年1月,知乎宣布职业教育品牌知乎知学堂开始独立运营。目前,知乎知学堂集合了品职教育、趴趴教育、MBA大师、一起公考、一起考教师、AGI课堂6个子品牌,完成了6大领域30多个品类的覆盖,累计为超过2000万学员提供服务,成为国内覆盖品类最全的职业教育内容体系之一。
发布会上,创始人周源说:“(做职业教育)就像是补完了我们创业愿景的另一半,形成了知乎的「完全体」。”
和医疗一样,教育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市场的目光一直投向以K12为代表的对公立教育体系的补充,职业教育却常被忽略。
原因不难理解,无论是K12教育,还是针对高考、考研、考公的细分领域,其特点都是依托于顶层设计形成的标准化体系,目标也简单直接:应试。
但职业教育几乎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覆盖范围高度多元,需求也极其细分:测试工程师面试有什么题库值得刷?生化环材转CS还来不来得及?CFA备考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光学工程有哪些好的就业方向?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在图书馆不起眼的角落,有时在某块硬盘上不太被打开的一个文档里,有时则在职场前辈们日积月累的经验里。但它们都在知乎。
资深知乎用户MasterPa,曾如此形容知乎用户的需求:“知乎最精华的问题,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人在工作中碰到了某个实际问题,产生了去知乎提问的想法。”
去年,知乎给这些无数问答背后的千千万万张面孔去了一个定位精准的名字:新职人。
知乎这样描摹“新职人”:他们年龄在 25-40 岁,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从事第三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最先接触技术红利的行业。
知乎COO、高级副总裁张宁后来做了个更详细的解释,覆盖IT、金融、医疗、科研等行业从业者近1亿人,如果算上高等院校的学生,“新职人”潜在人口规模约有4亿。根据凯度的调研,知乎的“新职人”密度,比整体互联网分布水平高出了21%。
基于此,知乎在职业教育领域经历四年探索,开始以独立品牌的形式继续运转。在考研、公考、教资、CPA、CFA、MBA、职场技能等诸多课程赛道中,知乎都形成了一定的用户口碑和内容影响力。在其他内容社区里,恐怕很难找到这样真实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知乎通过自身的技术能力,持续改善着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交付标准,尽可能让这个高度非标的场景实现产品化。比如联合面壁智能推动“知海图AI”大模型、AI Agent等技术在职业教育场景的落地。
另一方面,知乎还与一些高校合作,共享教研教学能力,开展生产实训合作,实现从教育到就业的通路。
一个独特的“新职人”群体,海量经由时间沉淀下来的高质量内容,加上平台本身的技术赋能,构成了“知乎知学堂”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这个角度看,知乎并不仅仅是一个内容社区,而是拥有AI技术能力,为“新职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平台。
就像周源所说:“社区让每个人在讨论中,发现了更大的世界和充满可能性的未来,教育则帮助每个人实现通往未来的成功之路。”
知乎高级副总裁、知乎知学堂CEO张荣乐在教育大会上提供了一个数据:截至目前,知乎知学堂已经累计为超过2000万学员,提供过服务支持。
根据凯度《新职人人群洞察白皮书》报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55.6%,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比。而在产业升级的语境下,以“厚重大长”的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也在逐渐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步向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型。
当这种改变发生时,社会财富的创造就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以金融资管、创意设计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即便在第二产业,产业竞争力也会从单纯的成本与产能规模,转向技术研发与生产工艺独创性。这也意味着衡量人才的标准,从整齐划一的可塑性,慢慢变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折现。
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技能转型报告》中提到,2030 年,中国2.2亿职场人面临职业重塑和职业变更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作为一个“新职人”,该如何适应产业本身的巨大变化。
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是需求高度细分,知识内容相对细碎,难以被系统化整合。面对此间种种,知乎提出的方案,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赋能职业教育的供给设计。
2017年Transformer架构引爆大模型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一方面AI可以识别并处理以自然语言为代表的非结构化数据;另一方面,AI的核心能力从“识别”进化到“生成”,跳跃了一大步。
张荣乐在教育大会上曾以公考培训举例,完整呈现了知乎知学堂将AI在具体场景里应用的过程:公考备考的难点在于既需要充分获取全国范围的招考信息,又需要与自身年龄、专业、偏好等一系列条件进行匹配,如果让用户自行判断,成本高、难度大。
知乎知学堂则通过AI能力,将大量的历史数据归集,借助大模型的算法让用户基于自然语言的需求描述,就可以收到智能助手的推荐岗位。
而在笔试备考环节,考生要面对的是时间短、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又广,很难成体系、针对性学习。知乎则通过AI能力根据进度、特征和学习行为,智能分析用户学习情况,推送最适合的学习计划,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按照规划,知乎知学堂将在未来两年里尽可能实现AI大模型在职业教育的全流程覆盖。
AI浪潮的新机遇,让知乎得以重新校准职业教育的供给水准。但另一方面,教育也绝非通过机械的数字化就能带来变革。知乎知学堂的四年探索中,知乎本身的技术能力,知乎独特的用户画像与价值观,加之时代描摹的产业变迁,缺一不可。
在教育大会上,当提及为何带领知乎迈向教育行业时,周源说出了长期埋在心中的一颗种子:
“人改变世界,而教育改变人。如果所有人的问题可以归结于教育问题,那么做好教育,是不是就能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