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行业深度报告:超万亿市场重资产行业
2024-10-10 11:35:49
当前全球轮胎总产值超1.2万亿,产量约20亿条,过去10年复合增速3.9%;其中,中国分别贡献35%的产量和20%的产值,连续10年全球居首,复合增速8.3%,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
轮胎下游应用主要为汽车(95%+,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其中,乘用车胎市场是核心战场(体量占比:国内约80%,欧美90%+;增速:15%+)。
轮胎是成熟期行业,当前已形成由品牌决定胜负,以三巨头+八大跨国集团为主、集中发展的竞争格局;预计未来增速将长期保持在2~5%。
中国轮胎工业起步晚但发展快,用10年时间把全球份额从5%提升至20%,是全市场最大变量,预计未来3年需求复合增速在15%左右;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合、结构性过剩、无行业领袖等问题是国内轮胎产业再上台阶的最大桎梏。
在行业自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与原材料等各方成本大涨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的外部推动下,我国轮胎工业已从原来以OEM为主、跑马圈地式的无序扩张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的发展模式转变。
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市场的向上渗透成为了新时期轮胎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注重性价比的替换市场和品牌为王的配套市场,自主品牌的渗透率分别已由10年前的20%和7%,提升至如今的40%和24%,上升趋势明显、空间巨大。
从低端割据到向上渗透,国产轮胎产业升级、进口替代、集中度提升的发展新纪元已开启。
我们看好自主品牌在替换和配套市场渗透率双提升,带来需求扩容,核心推手有三:
3) 人和:技术日臻成熟,可比肩巨头,自主品牌已成功打入德、日、美、韩四大车系配套体系。
自主品牌在乘用车胎市场渗透率有望在2020年达到35%/43%/53%(当前33%),对应全市场规模2600/3100/3600亿元(当前2000亿),CAGR7%/12%/16%;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抢占存量市场,瓜分增量市场。
从历史经验和国际比较来看,品牌声誉是轮胎企业的立足之本;产品技术是长期发展的根本推手;渠道控制是实现发展闭环,提升份额的抓手。
在上述三个维度中,布局水平和执行力跑在前列的国内龙头胎企必将率先破局,坐享发展红利。
轮胎是各种车辆和机械制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起到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作用,对承载性、牵引性、缓冲性要求严格。轮胎工业也是橡胶工业的重要板块,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轮胎的上游原料涉及橡胶、钢铁(钢丝帘线)、炭黑及橡胶助剂等,下游应用主要为汽车(少量农用、工程机械和航空用胎等)。
按有无内胎,可分为有内胎轮胎和无内胎轮胎(又称原子胎或真空胎)。按销售市场,可分为原配胎、替换胎。原配胎主要面向企业等集团采购者,而替换胎常为个人单独购买,原配胎市场看重品牌,替换胎市场更为注重性价比。
按产品应用,一般会分为乘用车胎、商用车胎以及工程胎。其中商用车轮胎主要用作生产资料(包括轻载(轻卡)胎、载重胎等),而乘用车轮胎则为个人消费品(用于轿车),工程胎则包括工程机械轮胎、工业车辆轮胎、农用轮胎等,还有极少量的力车胎、摩托车胎和航空轮胎。
按结构设计,可分为斜交线轮胎和子午线轮胎,后者与前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胎体帘线的角度与径向呈零度,且相邻层的帘线不是相交合适相互平行的。其中,子午胎可再细分为半钢子午胎和全钢子午胎。
本报告主要探讨窄口径下的汽车轮胎(涵盖乘用车胎和商用车胎)。目前,我国中高端乘用车胎市场主要被外资优势品牌占据,而国内品牌主要集中在商用车胎及低端乘用车胎市场。而半钢子午胎(对应乘用车胎和轻卡)是行业竞争的核心战场。
原材料为轮胎制造的主要成本,约占70-80%。而从原材料结构来看,主材是橡胶,其中天然橡胶成本占比最高,约4成;合成橡胶占1~2成,部分可与天胶相互替代,且价格强联动);此外,钢丝帘线.8%。
轮胎采取报价制,国内多为间接的经销模式,轮胎厂商对渠道和终端的的控制力不强,议价能力也较弱,所以轮胎的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橡胶价格的波动。
尤其在原料价格大涨的时期,国内轮胎厂提价空间小,议价周期长,产品价差大幅收窄,压缩毛利,因此国内轮胎制造的毛利率与天胶价格呈现出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关系。
国际巨头议价能力强,毛利波动小。进一步来看,我们比较了国际巨头(普利司通/固特异/米其林/韩泰,分别代表日/美/法/韩系轮胎)与国内轮胎上市企业的毛利率对天然橡胶价格波动的敏感性。
2012年起全球轮胎销售额稳中微降。2010年,全球轮胎市场销售额首次超过1500亿美元,2011年更是突破1800亿美元,来到历史峰值(1875亿美元)。此后,全球轮胎市场开始驶入缓慢向下通道。
继2015年大幅下降11%之后,2016年全球轮胎产值再次下降6%,已低于2010年的水平。从数量上看,2016年在全球汽车市场稳步增长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刺激下,轮胎市场迎来弱复苏,全球轮胎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2%至19.63亿条。
世界轮胎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完全进入以市场为中心的、由品牌决定优劣胜负的竞争时代。当下已形成三巨头+八大跨国集团为主、高度密集、集中发展的竞争格局;上述企业占据了 70%的世界轮胎市场,品牌售价高出市场价格 50%到一倍。
目前,世界市场上的各类汽车轮胎品牌已有近 300 种之多,主要来自于 85 家轮胎企业,人们以其品牌的影响力和满意度划分为四大类型,并以此彰显企业的实力和强大的程度。
行业集中度居于高位,巨头份额呈现下降趋势。美国《橡胶与塑料新闻》和《轮胎商业》 公布的全球轮胎 75 强排行榜显示,轮胎行业的集中度居于高位,CR3/CR10/CR20/CR75分别达到 38%/65%/79%/97。
根据 2017 年度排名,“三巨头”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异 市场占比总计约 37.67%,前 10 位、20 位的企业销售额分别超过市场总值的 64.85%和78.56%,前 75 强企业销售额超过市场份额的 96.58%。
但同时巨头的市场份额呈现出下降 的趋势,从 2006 到 2016 年,前 3 强的市场占比从 53%大幅下降至 38%,前 10 强的市场 份额从 77%降至 65%,中小轮胎企业增长更为强劲。
轮胎 75 强数量和销售额分布差别明显,欧美日市场集中度高于其他亚洲国家,亚洲新 兴市场有望出现轮胎巨头。
从数量分布上看,亚洲国家居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数量最多并 迅速增加,从 2006 年的 16 家增长至 2017 年的 33 家;印度企业数量位居第 2,为 8 家; 美国企业数量略有下降,从 8 家降至 5 家;台湾、日本、韩国企业数量稳定在 3-5 家。75强分布从 30 个地区集中至 21 个地区。
亚洲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成为轮胎行业主要产销地。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轮胎工业在过去十多年飞速发展,带动亚洲轮胎市场全球占比逐步提升。
2005 至 2016 年,亚洲国家除日本外的轮胎市场份额约从 15%上升到 31% ,而欧洲、日本、美国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当前,轮胎行业已经形成了亚洲、欧洲和北美三足鼎立的格局。
美国《橡胶与塑料新闻》与《轮胎商业》公布的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显示,我国轮胎企业不断壮大。
相比2000年,中国大陆16家企业入围全球轮胎企业75强,销售额仅为25.3亿美元,占世界轮胎销售额的比例为3.63%;2017年,入围75强的中国大陆企业有33家,位居世界第1,合计销售额217.20亿美元,占世界销售额的14.38%。
其中,杭州中策2016年销售额32.29亿美元,排名第10位,为大陆排名最靠前的企业;三角集团、山东玲珑轮胎、山东恒丰橡胶、双星轮胎、建大轮胎也都在2017年度榜单中排在前25位;排名中上游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前40位的中国企业由2006年的9家增加到2017年的16家;其中新晋企业华勤橡胶以排名第31位成绩挺进40强。
中国轮胎企业世界产销占比及市场影响力均显著提升,预计该趋势未来几年将持续。
整体销售额稳中有升,中国保持高增速。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年轮胎需求量可超过25亿条,复合增速在3~5%左右;其中,北美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稳定,预计增速不超过2%;最大的需求增速贡献来自于中国。
从保有量来看,中国目前仍是年轻的汽车消费市场。截至2016年,我国汽车年销量已连续8年居于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约2亿辆,保有量占全球20%,销量占全球30%。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140台,总体而言仍属于年轻的汽车消费市场。
2015年以前,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5%,对应到2017年以后的替换胎市场需求增量。而根据当前2个亿的汽车保有量和即将突破3000万辆/年的新车销售规模,到2020年,预计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复合增速将保持在13%左右,带动2年以后替换胎市场同等规模的需求增速。
尤其是考虑到2016年乘用车市场15%的销量激增,预计2018~2019年,国内替换胎市场将迎来一波需求爆发,整体规模上一台阶。
此外,考虑到原配胎对应的新车销量复合增速也能保持在5%上下。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到2020年,中国轮胎的年均复合增速将望保持在15%左右。k8凯发